外媒回顾美国历史:美国社会裂痕源自南北战争
来源:参考消息新浪网

  原标题:外媒回顾美国历史:美国社会裂痕源自南北战争

  参考消息网11月18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11月16日发表题为《美国为何会撕裂?》的文章,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美国社会出现裂痕的原因,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社会出现了一道裂痕。主张“美国优先”的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自南北战争以来一直根深蒂固。此次的总统选举经过一番激战也造成空前的混乱。这场动摇民主主义的分裂到底能否停止?我们将从历史角度进行思考。

  18世纪末从英国独立而出,兼具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性质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努力促进社会融合。让人种不同、文化背景多元的人们凝聚成统一国家的国民,这本身就困难重重。

  转机发生于19世纪中叶。工商业发达的北方和以奴隶制为支撑发展棉花种植业的南方之间发生尖锐对立。经过4年南北战争,北方军获得胜利,阻止了国家分裂。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飘》,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迁。

  战后,合众国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建立了大国基础。国家统一得到强化,人们的国民意识和爱国心也得以根植。

  然而,现实却同“自由与平等”的理想相去甚远。奴隶即便获得自由依然受到种族歧视。那场死亡人数接近62万的战争给南北双方留下了深深的遗恨。历史学家贵堂嘉之在著书《南北战争的时代》中称此种遗恨仍然牵动着当今的美国社会。

  挺过大萧条,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进入20世纪60年代,因身陷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美国的自信发生动摇。反战和民权运动活跃。进步派思想渗透美国社会,引人重新思考何为美国人?何为美利坚合众国?

  在此背景下,人们纷纷对美国展开了探寻——1968年,西蒙和加芬克尔在歌曲《美利坚》中唱出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歌曲描绘了一对乘车横越大陆旅行的情侣。创作者的解释是:“一些人为了弄清自己是谁、将去往何处而踏上旅程,这首歌讲的便是他们的故事。”

  批评家江藤淳曾于1962年赴美进行为期两年的留学,其间见证了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黑人频繁暴动等事件,目睹了社会分裂的加剧。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追求更多自由平等权利的运动和古老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冲突。那些身为早期移民的自耕农为建立起合众国而自负,他们不喜欢由19世纪后半期来此的新移民建立的大都市,也不愿接受新移民的思想。当一切顺利时,这些“古老面孔”可以暂且藏起自己的敌意。但是,“一旦遭遇不顺,这种敌意便会爆发而出,人们会将怒气撒向有钱人、天主教会、工头、知识分子、共产主义者或某个别国”。

  上世纪70至80年代,新旧之间的冲突趋于平息,但是90年代以后,因冷战终结这些冲突又在国内加剧,渐渐显露于表面,保守派和进步派的分裂愈发难以调和。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移民不断增加,人口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白人占比急剧下降,拉美裔和亚裔增多,其影响力也有所扩大。美国出现了一种“多文化主义”的思想,即各人种和民族在保留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共同建立新的社会。国家的形态自此开始动摇。

  历史学家亚瑟·施莱辛格担心这样会导致“一个美国”意识的崩溃。1991年,他在《美国的分裂》一书中主张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们互相融合,共同树立全新的国民意识,找回往日的理想。

  进入21世纪,进步派与保守派的隔阂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对现实越来越不满的“古老面孔”和白人劳动者等群体加入了保守派。结合了白人至上主义和本国优先主义的“白人民族主义”思想也蔓延开来。4年前美国还诞生了一位煽动分裂的总统。

  拜登强调国民团结。他会将这积年累月的分裂修复至何种程度?拜登的成果将会大大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走向。

  11月7日,部分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示威。 (新华社)